亏损公司上市,资本盛宴还是韭菜修罗场?
科创板开了道口子,允许没赚钱的科技企业也能上市圈钱。 政策本意是拉科技企业一把,但五年间200多家亏损公司抢滩登陆,六成股价直接破发,投资者账户一片绿油油。 嘴上喊着支持硬科技,钱包却诚实地用脚投票,这场面简直魔幻。
中国科技企业确实缺钱搞研发,特别是芯片、生物医药这些前期烧钱大户。 政府一拍脑袋:让它们上市融资啊! 证监会还真在科创板搞了个第五套标准,营收挂零、净利润亏损不要紧,能讲技术故事就给路条。 理想很丰满:学硅谷那套,资本耐心陪跑十年八年,等企业技术突破后躺着数钱。 君实生物就是样板戏,靠着科创板融到的钱硬生生把国产PD-1抗体药推进医院。
但现实甩来一记耳光。 有些公司把“科技”当遮羞布,账本比脸还干净就敢冲IPO。 2021年上市的某人工智能公司,三年亏掉20亿,研发投入却不到营收的10%,核心技术专利全靠买。 更夸张的是2022年曝光的紫晶存储,造假虚增7.66亿收入圈走上亿资金,最后董事长被红通追逃。 这类企业把上市当提款机,技术没搞成,高管套现买豪宅的倒是不少。
普通股民被坑怕了。 科创板新股开盘前脚破发,后脚维权群里就骂声一片。 “说好支持高科技,结果成了接盘侠”,这是散户老王血亏30%后的原话。 科创板不是没设防:亏损公司带“U”标识,大股东盈利前不能减持。 可架不住有些机构联手坐庄,比如那个生产抗癌药的创新药企,上市三个月券商研报吹到百元目标价,实控人亲属提前精准减持,股价至今卡在30块动弹不得。
机构们同样如履薄冰。 某头部基金经理私下吐槽:“看技术报告像破译外星密码,尽调时要带专家团队验明正身。 ”他们最怕碰上三类企业:技术还躺在论文阶段的,盈利全靠政府补贴的,还有研发总监刚跳槽就申请专利的。 去年有家量子计算公司过会前夜被扒出核心专利属高校所有,保荐人当场傻眼。
监管层现在也被逼出组合拳。 带病闯关的生物医药公司被刷下来一批,理由是二期临床试验数据不够硬。 集成电路企业想上市? 先证明28纳米以下芯片能量产。 最狠的是卡住减持通道:某核酸试剂公司老板熬了三年没熬到盈利,刚试探性挂出减持单就被监管谈话吓到撤回。 破发企业还要接受灵魂拷问:要么找金主定增稳住股价,要么干脆启动退市程序。
科创板数据显示,亏损公司平均三年才扭亏为盈。 医疗企业烧钱最狠,某外科手术机器人公司上市四年累计亏超50亿,股价却逆势涨了两倍,全靠拿下欧盟认证后海外订单爆发。 反观消费电子领域就惨得多,主打智能音箱的某公司上市后毛利率从40%腰斩,资金链断裂直接退市。
当前争议最大的是北交所接棒科创板,亏损企业上市标准可能进一步放松。 某新药研发公司高管在路演时拍胸脯:“我们对标的是美国Moderna! ”然而财务数据露了馅:账上现金刚够烧半年,销售团队总共五人。 投资人直接在会场摔资料离席:“先管好实验室,别总想着割韭菜。 ”
股民用真金白银投出了抵触票:超过六成的股民明确反对未盈利企业上市,七成基民要求基金修改合约限制相关持仓比例。 更现实的操作是紧盯股东名单——中芯国际持股的半导体装备公司上市首日暴涨500%,而实控人关联基金突击入股的公司,八成都成了资本绞肉机。
监管手册今年新加了一条:未盈利企业IPO募资不能盖楼买地,必须精确到具体研发项目。 某锂电池材料公司被扒出拿5亿补流,立马吃警示函。 另一家脑机接口公司倒是老实,上市招股书里连实验室小白鼠预算都列得清清楚楚,反而赢得机构超额认购。
#图文打卡计划#
倍顺网-配资合作-加杠杆炒股-1万炒股怎么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